「熱傷害」運動太久不能只喝水,電解質不可少
台灣進入炎熱高溫的盛夏天氣,近日氣溫動輒飆到35度,醫師呼籲,夏季一定要注意補充水分,尤其若超過4小時的長時間戶外運動,不只補充水分,還要注意補充電解質,避免俗稱「水中毒」的低血鈉症。
體重、尿量、口渴 3指標監控人體脫水
醫師說高溫環境下運動最常見的就是「脫水」,當脫水達1%,會造成體溫升高攝氏0.1至0.2度;而脫水達2%,即會造成運動表現下降。醫師指出,脫水的問題時常被低估,尤其運動中監控脫水相當重要,包括「體重」、「尿量」及「是否口渴」是3項重要監控指標。
防止人體脫水,就是靠喝水,但什麼時候該喝水?醫師表示,基本原則是「渴了就喝」;但也強調,如果長時間運動如馬拉松,由於排出的汗水裡有鹽分和水分,如果只一味補充水分,尤其是大量喝水,可能導致血液中鈉的比例下降,就容易造成俗稱「水中毒」的低血鈉症。所以,超過4小時的長時間運動,需要額外補充鹽分,或吃點心,保持電解質平衡,防止血鈉過低。低血鈉的症狀包括疲累、頭暈、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肌肉無力、嗜睡,甚至抽筋、癲癇等。
夏天除了高溫可能造成熱傷害,事實上,濕度也是影響散熱的重要因素。高濕度會使人體的蒸散作用不易發揮,體熱不容易藉由排汗排出,就容易造成熱傷害,台灣海島型氣候悶熱潮濕,夏季若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活動要特別注意。
4種熱傷害 熱中暑最嚴重
醫師說明,「中暑」或「熱到」是一般民眾概括性的說法,事實上,臨床常見的熱傷害包括:
1.熱痙攣:高溫下大量流汗時,因為鹽分流失導致離子不平衡,造成肌肉痙攣,也就是抽筋的現象。這時候應先停下休息、伸展、補充鹽分。
2.熱昏厥:這是因為高溫下,血液堆積在周邊組織,導致中樞血液灌流不足,以致產生頭暈眼花、瞬間昏厥的情形。此時應移至陰涼處休息。
3.熱衰竭:高溫環境造成排汗過多,循環不足以供應體溫調節或運動代謝所需,這時候的體溫通常是正常或是稍微上升。會出現頭痛、虛弱、無力、噁心、嘔吐、蒼白,嚴重時會躁動、休克,甚至昏迷。出現熱衰竭症狀時,要盡快輸液補充水分和電解質,若忽略不處理則可能演變為熱中暑。
4.熱中暑:在高溫下體溫調節能力失常,造成體溫上升,同時有意識狀態改變、抽搐等神經功能異常;症狀惡化時會有胸悶、血壓下降,死亡率相當高,必需要立刻處理。
運動有益身心健康,尤其近期經歷了本土疫情高峰,近日趨緩,正是走出戶外活動筋骨的好時機,但夏日炎炎,醫師提醒,避免在豔陽及高溫高濕環境下運動,也要注意適當補充水分與電解質,避免脫水與熱傷害,另外也要注意,若飲用過多酒精或含糖飲料,反而可能使水分流失更多,得到反效果。
※文章取自健康2.0